「阿彌陀佛」&「極樂世界」

 

據我個人,所觀察及文獻上所找到的資訊「阿彌陀佛」&「極樂世界」這是集體意識所成就,的淨土。那什麼是「集體意識」呢?眾人意識所「願」而成的一方淨土。重點是,這根本與佛陀所宣說是一點關係也沒有,因為這一思潮是在佛陀涅槃後,幾百年後,才流傳於北印度民間信仰的思維。
 
在佛的時代,並無大小乘之分,只是一味的佛法,由於弟子們的根器不同,對於佛法理解,才有不同的程度。從物件而言,佛陀對出家弟子所說的法,是著重於離世出世的,對在家弟子所說的法,是側重於和世樂群的,而其目標則同為解脫的涅盤境。
 
佛教演變至今,我發現,所有後人所宣說的,很多對佛法的理解,由於時代背景因素(已不可考)下!基本上全推給了「佛陀」,等於是,後人自己所證悟&著作,所留下的許多對佛法理解,也都讓「佛陀」來概括承受,這就讓人相當菲疑所思。在追本朔源下,你當會發現這類思維與著作還不少呢?
 
佛像的出現:若據近代的考古發掘而言,印度最初的佛像,是南印薩特那地方的立像,乃是阿育王即位之後一百五十年(西元前一百年)頃的作品。薩特那立像,雖屬於佛教的藝術,但卻仍是取的夜叉的形像,而此夜叉,即為南印土民達羅維荼人的民族神,後歸佛化而成為佛教的護法神。在早期的南印方面,仿照夜叉像而造佛像,所以頂上沒有肉髻相,多以獅子為座;在此後的北印方面,則仿照希臘神像而造佛像,頂有肉髻,以蓮花為座,有鬚有髮,此在西元前後四百年間,即形成了有名的犍陀羅的雕刻藝術。
 
佛教,原來唯重人格精神的內在建設,不重形式的崇拜,所以原始的佛教,沒有任何祭祀的儀式,故也用不著偶像的崇拜。此到我們中國的禪宗,尚能看到這樣的消息,例如丹霞禪師把佛像劈了烤火取暖,後來有的禪堂之中也不供任何佛像。因為佛在你我的心中,不在心外。
 
星期六晚上,郭師兄約去聊天!剛好談及這問題(燒庫錢),假如人往生後,你還停留在生前的一舉一動,那表示你死後的靈格是極低等(待轉生靈體),如進入的是天道,這些什麼庫錢!你都是用不到的(所以這,只是在安慰生者)。我也極贊成這個觀點。
 
佛陀(BUDDHA)智慧之語錄:
 
一切法之自性即「如來」,萬事萬物、皆從「如是」來,于是蓮花從「如是」生,阿那律從「如是」生,你們所有人皆從「如是」生、阿難亦然,宇宙皆從「如是」生、既從「如是」中生起,而后又回歸到「如是」便可稱其為「如去」,一切法不生于何處、亦不消失于何處。一切法常住、一如曾經。
 
john 2017 11 21
 

發表留言